第三章  理智的敬拜还是疯癫入迷的敬拜? (三个背离圣经的原则之二)

第三章 理智的敬拜还是疯癫入迷的敬拜? (三个背离圣经的原则之二)

彼得.马斯特斯博士

现代敬拜中第二个背离圣经原则的地方在于用疯颠入迷(ecstatic)的敬拜替代了理智的敬拜。神要求我们以“灵和真理”来敬拜祂。这里“真理”指的是敬拜必须符合真理,也必须是理智的,能理解的。保罗也同样地强调基督徒的祷告和唱诗应该建立在悟性理解的基础上。清晰健全的心思意念是敬拜神的重要部分(请看《哥林多前书》,及本书第五章“让主来定义敬拜”)。

疯颠入迷的敬拜则完全不同,其目的是煽动会众的情绪,使人们高度兴奋。当人们企图通过属世的、属肉体的敬拜方式(如音乐和动作等等)来营造一种温暖、愉快或异常兴奋的感觉,甚至是一种“有神同在”的感觉时,这就是在进行疯颠入迷的敬拜。灵恩派热切地追求这些感性的东西。精心策划敬拜程序以便使会众情绪高涨,许多时候甚至是让参与者处于轻度催眠状态。在非灵恩派圈子里,虽然追求感性的目的性没有这么强烈,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要带动会众情绪。敬拜的带领人往往试图绕过理性,以其他方式来获得某种情绪。他们刺激“感觉”来营造陶醉感。

我们对新式敬拜的拥趸们的指责并不偏颇,因为他们自己在指导敬拜的书籍和手册中就是这样说的。他们解释说,欢快的开场曲会如何如何地影响敬拜者,之后又应该换用这样或那样的音乐来维持当时的会场情绪,接着再换另一种节奏、音量和调式的音乐。他们认为必须把乐器、音乐的编排、和弦、以及节拍等要素紧密地交织,才能调动人们的情绪,使之达到高潮。

他们经常用出神入化的音乐技巧来“创作”一场聚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妄图使用音乐或其他属世的器具来直接影响人灵魂的方法都是疯癫入迷的敬拜,这与属灵的、理智的敬拜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属灵的敬拜不会试图以属世的技巧来操纵情绪,而是因真挚地领会主耶稣和祂的话语、以及基督教信仰教义而得到喜乐。当然,神准许音乐(及乐器的伴奏)出现在敬拜中,但绝不是要刻意地用音乐去操纵人们的情感。敬拜中的“感受”应该是我们内心对所理解、所领悟之事的回应。

的确,有许多传统诗歌的旋律能打动我们的心,因其与救恩的情感紧密相连。这是大有益处的,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为这些旋律的特殊韵味来源于其宝贵的歌词内容。但新式敬拜的设计者无权绑架这种愉快的现象,硬把音乐本身作为营造敬拜情绪的主要手段。这种人为的操纵是属乎肉体的,是世俗的、做作的。

只有当我们藉着有理智的默想得以一睹神及祂的工作,才会有真实而恰当的属灵情感。情绪被感人、煽情的音乐所鼓动虽然可以产生快感,但这完全只是在人的层面上,并不是敬拜。其他所有借着人为的方式所营造出的感觉均与此类同。如果传道人靠着讲感人的故事来赚人热泪,即使会众因此感到需要救主或需要悔改,都只会是过眼云烟的情感而已。然而,如果人们在听到神的话语后(神的话语本身足以打动人心)意识到自己需要救主,那时的认罪悔改才是真实而持久的。

音乐能煽动情绪却无法真正地触动灵魂,而真正的敬拜是从头脑开始的。如果我们绕过悟性,那就不是真正的敬拜。如果敬拜中物质层面的东西占了主导,例如,巧妙感人的管弦乐队表演等,敬拜就被贬低、被糟蹋了。这种敬拜让我们想起那些除了吗哪以外还贪恋其他食物的以色列人。今日,很多人实际上在对神说:“你不能满足我,我还需要一些高分贝、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来使我兴奋。”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指出了敬拜的首要作用是“凡事都当造就人”。“造就”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建造房屋,但保罗常用这个词来表示使悟性得益处。只有当敬拜中的每一个要素都能被理解,这才有意义。我们的感动,不是因着曲调的优美与华丽,而是因着我们对敬拜内容的理解。清教徒斯蒂芬·查诺克(Stephen Charnock)说:“敬拜是悟性的运用,用来明白神的伟大……敬拜也是意志的运用,敬拜者的灵魂借此崇拜敬奉神的威严,饱享神的恩慈,怀抱祂的良善……并把所有的情感倾注在祂的身上(Works,1.298)。”我们要用头脑来认识神,领悟祂的伟大作为,并体会祂话语的含义。无论是向祂献上赞美,还是从祂那里领受真理,我们的头脑思维必须活跃起来并得着造就。情感的产生必须来自于头脑思维对真理的理解,而不是音乐、节奏或肢体活动。

我们再次重申,我们有权在敬拜中使用许多优美的旋律,也可以在伴奏下歌唱,但音乐必须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我们的情感才不至于为其左右。然而,新式敬拜的重点完全是在音乐和歌曲上,并公然地刻意使用它们直接控制,影响敬拜者的感情。历史上被誉为“宗教改革晨星”的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曾激烈地抨击用歌曲来“刺激敬拜者跳舞”,以及在敬拜中煽情的做法。他以奥古斯丁的话警诫当时的人们:“当某首诗歌的曲调给我带来的快乐大于所唱之内容的时候,我就要痛苦地承认我已严重地犯了罪。”音乐是神所赐的美妙礼物,但是在敬拜中,它永远不能与以灵和真理来献上的敬拜相媲美,我们也不应让它在敬拜中泛滥。

约翰·卫斯理在年给唱诗者的建议中有着同样的观点,他写道:

“最重要的是以灵来歌唱。在你唱的每一个词中仰望神,讨祂喜悦,而非取悦自己或其他被造之物。专注在你所唱歌词的含义上,不要让歌声带走你的心,却要将其不断地献给神。这样你的歌唱能蒙主悦纳,并在祂驾云再次来临时得着奖赏。”

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一点,让我们再次用在“审美式敬拜”一章结尾处提到的问题来进行检验。为什么会有教会想在惯用的传统乐器之上添枝加叶,改变敬拜的方式?答案也许是这样的:“这样做可以使我们振奋起来,心里温暖而兴奋,更加感觉到主的同在。”这样的答案显示出这些人已将理智的敬拜置之脑后,用疯癫入迷式的敬拜取而代之。然而,没有比用属灵的理解来回应属灵的祝福更大的享受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用更多的乐器去‘改进’呢?任何音乐组合,乐队或管弦乐团都很容易把疯癫入迷的成分带入敬拜赞美中,而这正好与新约的敬拜原则相左。

不可否认,新式敬拜的目的就是要以外在的、人为的方式来鼓动敬拜会众的情绪。这与罗马天主教很相似。我们已经探讨过,天主教的敬拜是一种审美式的献祭,也是一种疯癫入迷式的敬拜,意在迎合并满足会众的情感需求。这种敬拜使用气味、钟声、吟唱、游行等各种方式来刺激感官。旧式的拉丁弥撒根本与悟性无关,而是为了追求感官上的。他们创作优美感人的弥撒乐曲来打动人的情感,罗马的“神秘剧(mystery plays)”目的也是感染、打动人的情绪。这些表现手法本身比其表现的内容更有趣、更感人,而如今的福音工作又回到了这种状态。虽然所使用的道具不同,但毫无疑问,当前的基督教敬拜形式与表演般的、世俗的观念主导的罗马天主教敬拜可谓异曲同工。

英国某位新式敬拜的先驱在一本杂志中讲述了他自己的经历,他的故事发人深省。他回忆在自己年轻的时候,他是多么疲惫地从座位上起来开始崇拜的:

“……无可奈何地面对一个难受的早晨,我心里暗自想着所唱的那首诗歌有那么多段歌词,真是可怕。大多数歌词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更糟的是,在聚会结束之前还有三首和这一样的诗歌要唱!这整个过程极为乏味无聊。

我尽力在那个‘敬拜’中倾注感情,却仿佛试图从一个干瘪的橙子里挤出最后一滴果汁,当什么也挤不出来的时候,就只剩失望了。

最糟糕的是,我一直想着牧师在敬拜开始时所讲的话,他说在永恒里我们会不住地敬拜,而我再也想不出比这更糟糕的未来了。那肯定是永恒的煎熬而非永恒的生命!”

这位作者很坦诚,他并不是在抱怨那个聚会是不纯正、无组织,而是在嘲讽所有传统的敬拜形式。接着讲他发现自己很享受新式的赞美诗歌,因为那些诗歌能激发他的热情,使他能随意地抒发情感。但他为什么无法认同年轻时在教会里所唱的那些关于基督信仰的伟大诗歌呢?为什么那些献给神的真诚的思想和话语竟不能感动他,反倒让他觉得极其无聊呢?因为对他来讲,他需要外在的辅助及毫无约束的肢体动作来营造情感。要调动情绪,就需要使用节奏韵律、重复性的音乐和肢体动作。这正是我们所说的疯癫入迷的敬拜。不幸的是,没有人告诉这位年轻人这种敬拜的本质,它虚假的一面,及它的体贴肉体;也没有人去帮助这位年轻人(假设他已经有真正的属灵生命)用心思意念去爱主。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癫狂入迷的敬拜采用的技巧在灵恩派中的地位是那么地重要了。在灵恩派教会里,由于讲道内容肤浅,很多人并没有真正重生得救,所以,他们需要人为的煽情,因为敬拜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值得他们去享受。同样,在美国一些所谓的巨型教会(megachurches),为了不得罪来参加聚会的人,将福音中对人真正的挑战大大地冲淡了,而大量没有重生得救的人在敬拜中就是依赖着乐曲制作与音效来激发感情。如果人们只是因此而轻易决志信主,并没有真正地被圣灵的大能所改变,他们就无法体会属灵上的事物,而这恰恰才是真敬拜的基础。

新式敬拜的指导材料中经常批评传统诗歌过于理性,过于复杂。他们说“意义”遮盖了“感情”!他们想要以重复性的副歌为主,因为这些副歌的真理不多,不会妨碍到音乐对情绪的影响。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做法“降低了敬拜的水准”。

这里我们必须要指出疯癫入迷式敬拜的极度滥用实际上等同于神秘主义的敬拜,这是指意图通过音乐和歌曲对感情的影响使人觉得“直接被神触动”,或与神奇妙地联合。在非基督教的神秘主义宗教中,这种感觉是经过修炼和反复冥想而产生的。在灵恩派的敬拜中,他们运用强大的音乐影响力,号召会众闭目摇摆,仰面伸展双手,使之全然投入于音乐中,并被不断重复的话语所深深地影响。他们所推崇的副歌和赞美诗通常宣称直接感受到神,或真切地被祂的双臂所怀抱。这样,敬拜者并没有凭信心去亲近神,去思考祂伟大的真理和奇妙的作为,却试图去制造出一种“直接”与神同在的假象。

虽然神秘主义敬拜是疯癫入迷式敬拜的极端,但它在世界上有相当多的追随者。他们在悟性上毫无长进,而且对此也毫不在意,认为用灵和真理敬拜的方式早已过时,人为的煽情才是首要的。这种神秘主义的极端现象是否已经进入了非灵恩派的教会中呢?从一位非灵恩派美国神学教授的讲述里我们发现,答案是肯定的,令人担忧。但是,他对错误敬拜的定义是当今普遍为人所接受的:

“敬拜是一种经历,神在当中向我们显明祂的荣耀、话语和恩惠,作为回应,我们也用唱诗和祷告来庆祝。敬拜者要寻求经历(encounter)神的荣耀、祂的卓越大能及奇妙神性的奥秘。”

注意这里用了“经历”一词。我们是凭着信心来经历神吗?不是,而是奇幻地经历神的荣耀。我们是否加油添醋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可悲的是那位教授还把敬拜描述为一种对神之卓然大能的经历!如此的强烈的用字遣词肯定是在描述一种可感知的、奇幻的感觉。他用的“超自然的奥秘”这一说法是决定性的,因为“超自然(numinous)”一词指的是神可畏的临在。这位神学家确信敬拜是在完全神秘主义的意义上亲身经历神的荣耀。他接下去解释如何用聚会的内容和安排来制造这种感觉。

我们必须警醒,传统敬拜的定义正逐渐被人们忽视,甚至藐视。而新兴的敬拜观念则与宗教改革合乎圣经的教导背道而驰。新式敬拜往往是疯癫入迷的,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神秘主义,不是建立在理性和信心的基础上的。那些认为新式敬拜歌曲可以被安全地嫁接到传统敬拜里的人要注意辨别——从迷幻之溪汲水明智吗?